在职研究生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汽车工程及其智能化项目介绍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17   作者:   阅读次数:2869

一.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简介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是浙江大学发挥高水平大学优势,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推进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造就更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重大举措。学院定位为高水平专业型学院,紧密依托浙江大学高水平的综合办学优势,坚持“政府主导、校企协同、复合交叉、国际合作”,努力打造成为支撑我国和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和工程领域的产学研创新平台;学院积极推进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按照“高层次、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二.  项目背景

近二十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规模发展迅速,专业人才需求增量极大。尤其,近些年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态势突飞猛进,汽车产业的全球化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对人才知识结构、国际化视野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及其目标定位等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因此,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已明显无法满足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

产业需求的变化势必会推动人才“供给侧”的改革。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顺势而为,选择“汽车工程及其智能化”方向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之一,既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浙江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需求。学院目前已经招生的工程领域主要有: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信息工程、控制工程、动力工程和电气工程等,这些学科都与汽车产业密切相关。

因此,以汽车工程这一方向作为各个学科的交叉点,借助工程师学院这一平台,设立跨学科的项目制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专业知识复合型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是一项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要实践。

三.  项目特点

本项目的特点可以总结为:本着“跨界融合引领、项目实践驱动”的人才培养理念,从专业生源和课程培养体系改革入手,依托学校、企业多方资源,培育能够适应新一代汽车产业“跨界”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本项目面向现代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重点培养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等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面对新一代汽车产业“跨界”特征日益凸显,为培养能够适应这种“跨界”需求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本项目从招生开始就突破“车辆工程”这一“学科界限”,而是从车辆工程、动力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电气工程等各个专业招收的学生中遴选出部分,交叉加入本项目,从生源角度植入了“跨界”的基因。其次,本项目的导师也来自上述多个学科领域,而且校企导师协同,同样带着“跨界”的基因。此外,项目课程体系设计也凸显了“汽车+信息+互联网+…”的学科知识“跨界”融合,采用企业科研项目推动的方式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四.  项目培养特色

1.       课程培养:专业课程体现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关键技术关联的专业知识,包括汽车前沿技术导论、车辆控制理论与技术、车载信息传感与通讯、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等。每门专业课程邀请至少一位行()业专家参与共建。

2.       项目实践:为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类项目包括专业课程设计和科研项目实践两大类。(1)课程设计实施方式是:学生应用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自主组队开展智能网联模型车设计、制作和竞赛。(2)科研项目实践实施方式是:组织学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之中,并以科研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3.       企业实习:半年。可以由导师指派到合作企业,也可以由学生自主落实实习单位。

五.  项目合作企业简介

  通过共建研发实验室、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专业课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同推进技术创新等方式,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责任共担、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

  目前已经参与或达成合作意向的企业有:吉利汽车集团、众泰汽车集团、杭叉集团、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豪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万安亿创科技有限公司等。

六.  项目研究方向及导师团队简介

  研究方向一:新能源汽车动力学控制与自动驾驶技术

  研究方向二:新能源汽车能量高效存储、传输与利用技术

  研究方向三: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电力电子技术

  研究方向四:新能源汽车环境感知与网络信息技术

  导师团队: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导师和产业界高级专家组成。

七.  项目招生人数及说明

  新工科、新实践!本项目2019年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35名,欢迎动力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光学工程等专业同学报考。

 

咨询方式:gcsxyzs@zju.edu.cn  0571-88281621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