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 条件设施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8-20   作者:   阅读次数:1650

工程师学院建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校址,其中在北校区147.5亩的发展用地上新建办学设施,新建项目总建筑面积122000㎡,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用房、教学办公用房、学生宿舍、食堂餐厅和风雨操场等。

学院着重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和产学合作,目标在多个学科方向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工程创新和训练平台,包括与国内外著名企业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最终打造一个具有教学实用性、科研先进性和应用国际性的工程创新与训练中心。

2016年3月学院启动工程创新与训练中心建设,首批建设电气技术与装备、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信息与微电子、高效清洁低碳能源四个工程创新训练平台,至2016年9月四个工程创新训练平台初步建成,迎接工程师学院第一届研究生的到来。2017年在首批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新建汽车前沿技术、智慧物联与安全防御、建工与土木等工程创新训练平台,截止目前已建成面向十个专业方向的八大公共训练平台。学院为了更加突出交叉、复合,强化实践应用和技术创新的作用,2018年成立了七个实体运行的工程中心,并将已建的八个平台交叉融合到各工程中心,这些平台的建成和工程中心的成立将为工程师学院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国际化”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及学院的项目制顺利实施做出重要的保障。


电气技术与装备工程创新训练平台(新能源电力与车辆工程中心)

电气技术与装备工程创新训练平台,以新能源电气应用为背景,围绕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发电、配电、用电三大技术环节,着力培养以新能源发电技术、储能技术、能效管理技术等新能源的综合应用为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该工程创新训练平台投入经费4000多万元,平台建设紧密围绕当下前沿技术应用,结合电力大数据、电力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新能源发展模式和应用模式的改变,面向新能源的电气应用,配备多种形式的分布式能源发电装置或模拟装置,如太阳能电池模拟器、光伏模拟器、飞轮储能系统、微型燃气轮机、柴发模拟器、风发模拟器等,结合先进的控制系统及仿真装置,初步建成了业内先进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实训系统。该系统具有配置灵活,系统开源等技术优势,旨在为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智能电网领域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态度严谨、素质全面、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高层次企业技术管理人才。

该平台主要交叉学科有电力系统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控制技术,云技术等,能够开展可再生能源接入的交直流配电网的操控,配电网信息物理系统仿真,直流配电的操控,储能系统及储能变流器的应用,光伏发电与并网的运行训练,电力系统全过程运控等覆盖新能源电力系统相关技术的实验教学和研究开发工作。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工程创新训练平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工程中心)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工程创新训练平台,聚焦产业创新背景下企业科技领军人才、综合类工程师、专业型工程师和一线的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等工程类高级人才的培养。本平台包含智能制造和智能机器人两个方向,其中智能制造中的智慧工厂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智能制造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智能机器人方向的移动与作业机器人是结合国家机器人人才培养建设需求,进一步完善仓储物流自动化机器人系统,新增具备移动作业能力的仓储物流分拣作业机器人系统及其协作的机械臂,以开展物流自动化机器人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训项目。

该工程创新训练平台投入经费5100多万元,针对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与装备)、控制工程等学科方向的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在集成应用智能制造、机器人、计算机、信息传感、控制理论、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教学需要,建设机器人焊接、去毛刺、铣削等加工系统及智能制造数据采集、动态展示平台等大型实验设备54台套,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机器人智能制造教学实训室,为开展高水平的工程硕士、工程博士教育提供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

该工程创新训练平台的主要设备有:智慧工厂成套柔性制造生产线、智慧工厂制造执行系统与数据管控系统、智能仓储物流、自动上下料及个性化定制下单交付系统、机器人六维力觉反馈、曲面铣削智能加工系统,双机器人协同焊接、焊接激光寻位、视觉检测及焊接工业云平台系统,双机器人协同去毛刺、自动码垛系统,移动机器人室外环境数据采集平台、空/地多机协同平台、智能仓储移动机器人系统,小型足球机器人系统。

能够开展产品设计、生产及供应链等信息的集中监控与管理,通过个性化定制,自动化生产到智能仓储,提供一套个性化产品与服务的智能工厂综合解决方案。实现智能制造中机器人加工的研究,包括机器人六维力觉反馈、曲面铣削智能加工,双机器人协同焊接平台、机器视觉系统以及软PLC控制系统编程应用,双机器人协同去毛刺、自动码垛系统的集成应用,智能仓储移动机器人的应用,小型足球机器人的运控等。能够开展机器人同深度学习的融合研究,通过图像处理以及深度神经网络识别训练算法,能够对复杂工件进行精确定位、分类和抓取,通过3D打印设备能够打印机器人的关节和末端机构,可以满足学生在机器人,机器视觉,3D打印,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训。还可开展新型物流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智能移动操作理论的实践,移动物流作业机器人测试与可靠性评估等具有共性强、通用性广的移动机器人控制和环境数据采集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与微电子工程创新训练平台(信息工程中心)

信息与微电子工程创新训练平台,针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特别是浙江省和杭州市信息产业的发展对高层次研发技术人才的需求,围绕电子信息技术重点领域,结合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培养国内电子信息与微电子行业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该工程创新训练平台首期投入经费5500多万元,已配置与宽带移动通信、高速互联、网络通信、硅基光子技术、毫米波技术、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封装与测试、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等产业对应的实训设备650台件。着力建设覆盖高端芯片设计与封装测试、高速高频通信链路设计与测试等系统性研发过程的实验平台,为产业创新体制下的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训。

该工程创新训练平台的主要设备有:毫米波暗室系统,高频矢量信号源、高带宽实时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光通信系统测试平台,光波导耦合与测试平台,半自动8英寸探针台,半导体参数测试系统,超声扫描显微镜,高压功率芯片专用探针台,高级嵌入式开发系统、集成电路封装邦定机等。

能够开展系统级芯片设计、封装与测试,高级嵌入式系统设计、移动通信链路性能测量与评估,微波器件及TR组件测量,复杂宽带信号产生与分析,大功率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测试等实训教学和科学研究。


高效清洁低碳能源工程创新训练平台(动力工程中心)

高效清洁低碳能源工程创新训练平台,以国家能源战略实施以及能源产业发展对创新性工程科技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源高效清洁低碳利用为主题,以“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相结合”、“虚拟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基础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为理念,培养高层次能源环保工程技术人才。该工程创新训练平台投入经费近4400万元,建设主要包括先进能源系统虚拟仿真、先进能源测量控制、能源清洁低碳利用、分布式能源及储能等实验室,并与《智慧能源系统仿真与分析》、《清洁燃料低温高效长储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及工程》、《车辆及发动机测试技术》等实践类课程进行有机结合。

先进能源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室采用三维虚拟现实场景展现先进能源工厂概念,通过DCS仿真控制系统模拟能源工厂运行,在系统工程层面对各种先进能源利用方案的效率、效益、排放等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用于研究和培训煤炭分级利用、多能互补、污染物协同脱除、CO2捕集、储能等先进能源系统集成技术。

能源清洁低碳利用实验室总体设计构思是为工程师提供全方位的能源利用过程中大气污染物控制的理论与技术的实训。结合各实训平台可进行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大气雾霾生成解析、空气质量模拟预测、低浓度污染物检测、温室气体捕集与利用等方面的研发和教学工作。

分布式能源及储能实验室包括太阳能模拟聚光器、斯特林发动机、纳米储能材料制备和超级电容装配测试设备等,可用于高倍聚光能流分布测试、斯特林循环热功转换过程分析与测试、纳米储能材料设计、超级电容储能装配及测试等方面的培训和试验。

该工程创新训练平台目前已购置大型实训仪器设备170余台套,能够开展能源工程、环境保护、储能技术等方面的实训和研究,包括先进能源分级利用的虚拟仿真,面向分布式能源的储能材料制备与储能装置性能分析,太阳能斯特林发动机实训,火电厂超低排放实训,空气质量调控实训,痕量有机污染物在线检测,大气灰霾仿真实训,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技术,油气发电装置冷态模拟,清洁燃料低温高效长期储运等教学实训和科学研究。能针对具有较好理论基础、较强综合素质、已在工程技术实践中崭露头角的企业在职科技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开展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学历学位教育及短期培训,支撑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和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工业的建设。


汽车前沿技术工程创新训练平台(新能源电力与车辆工程中心)

汽车前沿技术工程创新训练平台是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新型综合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能源汽车先进技术大平台,融研究、教学、展示、交流于一体的复合型高技术空间。为了更好的为工程类研究生服务,该平台以电气学院、能源学院各专业多名教授的优势科研为依托,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和电池三大核心环节,聚焦智能驾驶、电机驱动、无线充电、电能的高效管理及再生利用等下一代新能源车辆的核心技术,将教学实训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平台体现了浙江大学“技术+艺术”的综合设计实力,与新能源主题呼应,为工程师学院相关教学和科研服务。

平台投入经费3700多万元,购置了包括“阳光屋顶”、“无线充电”、“能源管理”、“电机电控”、“智能驾驶”、“综合试验”六大模块的各类新能源汽车研发装置114台套,如:多相电机实时仿真及测试分析装置、电动汽车动力总成设计装置、智能驾驶装置、无线充电试验台、电机传动模拟实训装置、电机系统分布式状态监测装置、热管理试验台、超高速电机试验台、新能源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台等。

六大模块间有贯穿始终的信息流与能源流,在“综合试验”模块提供的整车试验环境下,智能驾驶信息指导电能管理,使得太阳能发电与电网发电被高效储存与利用。“能量管理”模块与“电机电控”模块围绕电能存储、电能利用、电能回收、热电转换等紧密合作、相互支撑,实现电能在下一代先进车辆上被更加高效、清洁的利用。该平台可开展电动汽车底盘结构设计,电动汽车动力总成设计及能量管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测试等研究,可完成新能源汽车领域重要技术的教学实训和技术开发工作。


智慧物联与安全防御工程创新训练平台(信息工程中心)

智慧物联与安全防御工程创新训练平台,以智慧城市移动通信覆盖系统为网络基础,突出现代正在发展并亟待科技创新应用的智慧城市移动物联网应用方面,具有国内行业应用的先进性和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宽泛应用面以及培养成效的展示性,选取了浙江大学具有深厚工程科技研发基础的构建现代楼宇智能家居、轨道交通测控网、电能传送测控网、生产线测控网、梯联网测控智慧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以及工控网络主动防御等先进科技软硬件构建平台。平台网络和数据处理服务器等依据工程师学院的实践教学与研究的地理建筑环境设计与布置,实现自主发卡和视频语音通信及大量行业移动通信流量应用、不需支付巨额通信费用的局域覆盖、有机连接各领域工程应用实践环境的独特移动宽带大数据互联互通系统,并与智慧城市的大数据挖掘运算和网络安全与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网络资源无缝连接。

根据工程师学院计算机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技领先的网络通信安全应用与大数据智能应用领域高端批量专业培训软硬件平台,为后续行业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该平台能够支持的课程有《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应用设计与实践》专业学位课等6门课程,还有其他工程教学中心的《IT项目计划与控制》、《新能源系统检测与控制》等课程中的综合应用设计实践,随着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和培训的介入,平台所能覆盖的课程将大幅增加。

平台建设投入设备资金3300万,规划面积3000m2,包括实验教学与运行管理、教学培训、GPU计算、安全攻防四个区域,可开展通信系统方面的研究与实训,包括:LTE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应用和原理研究;基于虚拟现实的通信系统真实场景展示;用于物联网康复家居装置和智能互动系统的研发;用于物联网移动测控与车联网电池智能应用的系统研发;物联网、大数据相关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应用。也可开展计算机安全系统方面的培训与研究,包括:典型信息系统和系统工作过程展示;网络攻防演练展示和实训;工业网络完全情报收集、态势感知、趋势预测、实景推演、应急处置等展示;火力发电、轨道交通等工业网络控制系统展示及工业网络完全研究;网络漏间挖掘、攻防侦测、安全加固、评估分析、创新型技术、颠覆性等网络技术研究。该平台是浙江大学乃至全国最为先进的综合型实训平台。


建筑与土木工程创新训练平台(建筑与土木工程中心)

建筑与土木工程创新训练平台包括智能建筑和智慧交通两个部分,平台以培养建筑及交通领域的高级人才为导向,以浙江省建筑交通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为动力,以建筑工业化、建筑节能、智慧交通的前沿问题为研究核心,与国内建筑、交通行业优秀企业深度合作,开展高水平工程硕士、博士教育培训,共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交通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

平台面向国家建筑与土木工程工业化、交通工程信息化方向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聚焦土木和交通基础设施建造、运营和维护过程中的智能化研究方向,以土木交通建设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融合土木、建筑、交通、电气、控制、计算机、电信、机械、工程管理等多个相关专业,重点采用地震模拟振动台、非接触应力检测仪、混凝土3D打印、无人机、建筑机器人等高端实验设备,培养掌握智慧交通、预制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化建模(BIM)、机器学习、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平台实验空间建筑面积约4000m2,实验设备购置资金5300万。平台聘任浙江省内建设和交通行业龙头企业的多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导师,聘任浙江省勘察设计大师担任工程博士指导教师,拥有一支稳定的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企业导师队伍。

本平台提供建筑与交通方面的实训与研究,包括:城市交通管理的模拟与操作、交通基础设施的监测、车路协同实验、动态交通仿真等;混凝土3D打印技术;各种结构的振动特性、地震反应、破坏过程和倒塌机制研究等;结构监测智能传感器和监测设备研发、自动采集及集成化处理系统研发等;爆管与渗漏模拟、管网漏损检测与评估、管土水相互作用、智慧供水管网运行等;建筑物室内空气品质研究、建筑能源供需检测与协同优化研究;隧道水土压力及防水性能足尺实验研究;基坑开挖下周边隧道、房屋、地下管线的应力应变响应研究等。

目前本平台中的智慧交通项目制培养方案,是面向产业的多工程领域交叉培养,通过组建交通、土木、电气、控制学科等研发师资队伍,实现“智慧交通”项目制团队整合培养和跨学科合作交流。同时引进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银江股份有限公司、浙大中控信息技术公司以及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等交通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一体化校企协同创新体,形成以交通大数据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健康监测、智慧化交通运行管控为核心的三大研发技术方向体系,面向智慧交通行业培养复合型、交叉型、创新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光学传感技术平台(信息工程中心)

光学传感技术平台紧密围绕光学产业升级的重大需求,面向光学工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的前沿交叉领域,培养具有光学传感专业特长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以适应浙江省乃至国家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目前已建设以下光学工程专业学位的教学与科研实验平台:(1)高端生物医学诊疗设备;建立先进医用内窥镜、OCT、手术显微成像技术及手术机器人的教学及科研平台。(2)数字诊疗一体化设备;建立融合图像导航、AR/VR显示、特殊照明、自然人机交互等技术的数字诊疗一体化教学及科研平台。(3)LED照明及检测设备;建立LED照明及检测的教学及科研平台。

该平台目前已投入资金500万,配置涉及以上多领域的实验设备192台套,可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究、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工作,满足光学工程领域复合型专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平台开设的实训课程主要有:智能测试系统设计及应用、现代光学实验及数字处理技术。